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_三纲五常是什么意思

口袋学院网 2024-05-14 07:53 1

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

《白虎通·三纲六纪》:“三纲者,何谓也?谓君臣、父子、夫妇也。”汉·王充《论衡·问孔》:“五常之道,仁、义、智、信也。”

三纲是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;五常是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三纲五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。

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_三纲五常是什么意思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_三纲五常是什么意思


董仲舒认为,在人类的道德中,君、父、夫为“阳”,他们永远处于主宰、尊贵的地位,而臣、子、妻为“阴”,永远处于服从、卑的地位;五常则是尊卑的基本法则,只有坚持五常,才能维持和人际关系的稳定与和谐。

孔子提出了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、夫夫、妇妇,”以及“仁义礼智信”的道德观念,孟子继续他的理论提出了“父子有亲、君臣有义、夫妇有别、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,”的道德规范。

西汉董仲舒对两位前辈的学说进行了概括,并加入自己的理解,首次提出三纲和五常的定义。他认为君臣、父子、夫妻之间存在着主与从的关系,仁义礼智信就是解决这之中矛盾的方法。

三纲五常是古代的基本道德,是维护古代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。君为臣纲,是对封建里王权的维护,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被大力支持与推广。

父为子纲,强调了孝敬父母,虽然父母不一定就是对的,但这样的思想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矛盾的产生,维护了安定。

夫为妻纲,体现了古代女子地位的低下,是封建思想糟粕的体现。五常的标准适用于每一个阶级,这是古人解决矛盾的,是传统文化留下的精华,值得我们去提倡。

朱熹提出三纲五常的目的何在

“三纲”是指“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”,要求为臣、为子、为妻的必须服从于君、父、夫,同时也要求君、父、夫为臣、子、妻作出表率。它反映了封建中君臣、父子、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。

朱熹提出三纲五常的目的是奴化。

三纲准确说这应该是属于宋明理学的吧!应该是由朱熹,王阳明,陆九渊等人提出的吧,高中(岳麓版)必修一教材有讲!: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。五常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
董仲舒提出的究竟是三纲还是四纲?

朱熹

董仲舒是儒家学派的拥趸,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观点,即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,君为臣纲。成为封建统治者后面一直坚持的制度观点。

智:智慧、明智、机智。五常中仁义礼信都是最基本的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,可以将这些关联起来就需要智慧,否则及时有其他加身,也会产生障碍。

董仲舒提出“三纲”、“五常”三纲: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。

封建历史时期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

董仲舒提出来的。这帮狗贼就擅长把儒学往歪路带。同为狗贼的还有朱熹

三纲”是指“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”,

“五常现在我们经常见到失信被执行人在媒体公布,这其实是法律的要求,而仁义礼智信则更多的是道德的要求。仁义礼智信做不到,会受到的谴责,没有仁,则上不敬老下不爱幼,那么哪里父慈子孝?没有义,则好坏不分,没有正义感,助纣为虐,自然会离你远远的。礼是礼貌礼数,见到老师问声好,这是礼貌。礼貌待人,不是凸显怎么样,而是凸显你个人素养,有礼有修养!如果你没有礼,大家笑话的是你本人而不是对方。智,则要求我们不断学习进步不断充实大脑,来跟上时代步伐。信则是信任诚信,偶尔不讲诚信可能会有利益,但是长久下去,日久见人心,早晚会被淘汰!”是指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;是汉代思想家

董仲舒

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。

三纲五常是何时被提出的

1、三纲五常,汉语成语,拼音是sān gāng wǔ cháng,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。三纲指父为子纲、君为臣纲、夫为妻纲。五常传说不一,通常指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简称纲常。

三纲、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《春秋繁露》一书,但最早渊源于孔子。

C.董仲舒

何晏在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殷因于夏礼,所损益可知也”中集解:“马融曰:‘所因,谓三纲五常也。”

三纲五常是何时开始提倡的

扩展资三纲五常出自西汉董仲舒编写的《春秋繁露》一书。最早起源于孔子,孔子的儒家学说以仁爱治天下,曾提出了君臣、父子、仁义礼智等有关的观念,孟子也提出”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“的五伦规范,董仲舒按照”贵阳而阴“的理论,对”五伦“又做了延展,最终提出了三纲五常。三纲”指父为子纲、君为臣纲、夫为妻纲“,五常为”仁、义、理、智、信“。料:

三纲、五常这两个词,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《春秋繁露》一书。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、规范的内容,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。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。孟子进而提出“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的“五伦”道德规范。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“贵阳而阴”的阳尊阴卑理论,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,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。董仲舒认为,在人伦关系中,君臣、父子、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,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、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:君为主、臣为从;父为主,子为从;夫为主,妻为从。亦即所谓的“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”这三纲。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。具体地说,君、父、夫体现了天的“阳”面,臣、子、妻体现了天的“阴”面;阳永远处于主宰、尊贵的地位,阴永远处于服从、卑的地位。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、父权、夫权的统治地位,把封建等级制度、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。

2.2 “三纲”、“六纪”的金条

汉班固(32-92)撰《白虎通义》汉代讲论五经同异,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。《白虎通义》总结了两汉经学的成果,集两汉今文经学大成之作,主要内容为记述白虎观会议关于经学之议论,大部分为复述董仲舒的学说及基本观点,并有所发挥。并提出了“三纲”、“六纪”的金条,“三纲”是“署为数纲。父为子纲。夫为妻纲”,“六纪”为“诸父、兄弟、族人、诸舅、师长、朋友”,认为“三纲法天地人,六纪法六合”,“六纪”是从“三纲”而来,是“三纲”之纪,把封建的关系说成合乎天意的、永恒的自然关系。《白虎通义》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构建了一整套神学目的论和思想体系,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充分体现出来,在东汉时期实际上起了法典作用。

2.3 朱熹 三纲五常

从宋代朱熹开始,三纲五常联用。

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。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,认为为政首先要“正名”,做到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。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,教化万民。西汉武帝时,把符合统治利益的观念、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,定为名目,号为名节,制为功名,用它对进行教化。称“以名为教”。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。但“名教”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,用来指以孔子的“正名”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礼教。魏晋时期围绕“名教”与“自然”的关系展开了论辩。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,认为名教出于自然;嵇康提出了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的思想;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。宋明以后,名教被称作“天理”,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。如违犯纲常,即被视为“名教罪人”。

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秩序、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。

三纲五常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吗

指的是仁,义,礼,智,信。反映出了封建君臣,父子,夫妻之间的关系。

出处:《论语·为政》“殷因于夏礼,所损益可知也”何晏集解:“马融曰:‘所因,谓三纲五常也。” “三纲”即“君为臣纲”、“父为子纲”、“夫为妻纲”;“五常”是指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。 ▲“三纲”是指“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”,要求为臣、为子、为妻的必须服从于君、父、夫,同时也要求君、父、夫为臣、子、妻作出表率。它反映了封建是三纲:1君为臣纲。2父为子纲,3夫为妻纲。中君臣、父子、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。 ▲“五常”即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,是用以调整、规范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妇、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。 名教观念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,名即名份,教即教化,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,以维护的纲常、制度。 ▲三纲、五常这两个词,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《春秋繁露》一书。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、规范的内容,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。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。孟子进而提出“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的“五伦”道德规范。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“贵阳而阴”的阳尊阴卑理论,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,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。董仲舒认为,在人伦关系中,君臣、父子、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,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、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:君为主、臣为从;父为主,子为从;夫为主,妻为从。亦即所谓的“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”这三纲。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。具体地说,君、父、夫体现了天的“阳”面,臣、子、妻体现了天的“阴”面;阳永远处于主宰、尊贵的地位,阴永远处于服从、卑的地位。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、父权、夫权的统治地位,把封建等级制度、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。董仲舒又认为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、父子、夫妻、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,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。在他看来,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,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。坚持五常之道,就能维持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。从宋代朱熹开始,三纲五常联用。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。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,认为为政首先要“正名”,做到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。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,教化万民。西汉武帝时,把符合统治利益的观念、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,定为名目,号为名节,制为功名,用它对进行教化。称“以名为教”。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。但“名教”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,用来指以孔子的“正名”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礼教。魏晋时期围绕“名教”与“自然”的关系展开了论辩。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,认为名教出于自然;嵇康提出了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的思想;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。宋明以后,名教被称作“天理”,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。如违犯纲常,即被视为“名教罪人”。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秩序、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。

有三纲五常 但不是被董仲舒扭曲后的意思了 儒家的东西看孔子的就行很先进的思想 至于后面的越改越扭曲

董仲舒提出的“三纲五常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?

这帮人简直是抹黑孔子,孔子背了一口大锅。

在这种人性论的帮助下,董仲舒又提出一整套的以“三纲”、“五常”为核心的道德体系。“三纲”是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。“五常”是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种朱熹是宋学的集大成者,他继承了北宋程颢、程颐的理学,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。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,“理在先,气在后”,提出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。朱熹学识渊博,对经学 、史学、文学、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。其词作语言秀正,风格俊朗,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。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,比较讲究。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,感性不足,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。道德规范,协助“三纲”来调整人与人、人与社之间的关系。他根据“阳尊阴卑”的理论,论证君、父、夫的尊贵地位和统治权力的合法性,作为他们的对立面的臣、子、妻则只有服从和被统治的义务。这种神圣的关系是帝制等级制度借以维持下去的铁律,是董仲舒所理想的关系的。

【开心学国学】三纲五常即: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,那么它是由谁提出的

“五常之道”实际上是“三纲”的具体化。董仲舒又认为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、父子、夫妻、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,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。在他看来,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,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。坚持五常之道,就能维持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。

c 朱熹

朱熹董仲舒在他的著作《春秋繁露》中,还提出“三纲五常”这一道德规范。“三纲”指“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”。要求为臣、为子、为妻必须服从于君、父、夫。“五常”指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个封建道德教条。“仁”即爱人、孝悌、忠恕等。“义”指封建道德规范和标准。“礼”是各种封建礼仪、制度和规范。“智”为判别是非之心。“信”系忠诚守信。这些都是用以调整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妻、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。三纲最早源于先秦时期,董仲舒加以改造而成“王道之三纲”。五常则是由董仲舒在孔孟宣扬的仁、义、礼、智基础上,再加上“信”而成的,即“仁、谊(义)、礼、知(智)、信,五常之道”。三纲五常的思想对我国古代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,明朝的

三纲五常真正的含义是什么?

而三纲成为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化的工具,则在宋明以后。以等级名份教化的观点被称作“天理”,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。如违犯封建纲常,即被视为“名教罪人”。这种说法扭曲了孔子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、夫夫、妇妇"之说。其核心是从于正理或无条件服从于上下关系,三纲立足于关系下的服从,而孔子立足于正理,倡导无论地位都该依正理尽本份。

三纲五常由西汉时期的哲学家董仲舒提出,著于他的《春秋繁露》当中,是封建的道德规范和准则。三纲指的是,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;五常指的是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
朱熹
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5766976452@163.com,本站将立刻删除

下一篇 :